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按照會議精神,“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地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以及認識不斷深化,又先后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等。實踐的發展與理論演進是良性互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蘊涵的自主發展、共富發展、安全發展、系統發展等理念,進一步豐富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理念。
一是自主發展,將自立自強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督ㄗh》說明稿指出,《建議》稿起草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處理好開放與自主的辯證關系,《建議》蘊涵著豐富的自主發展精神。
首先,在科技創新方面,強調自立自強?!督ㄗh》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突出了“創新”的重要價值——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也強調了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的重要性。換言之,在科技創新方面,尤其是核心技術方面不能被卡脖子?!督ㄗh》特別強調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大對基礎前沿的研究支持。除了突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在于: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相當于科技創新大廈的地基,中國的科技創新不能沙上建塔、仰人鼻息。
其次,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要求全鏈條,自主可控?!督ㄗh》提出,要“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白灾骺煽亍薄叭a業鏈”等都表明,在產業發展方面,中國要自成體系,掌握自主權。此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60條建議其中之一予以單列,凸顯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把握產業發展自主權的深刻理解:只有獲得產業制高點,占據產業發展前沿陣地,才有可能掌握產業發展的自主權。
再次,在新發展格局中,強調立足國內?!督ㄗh》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地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傊?,無論是科技、產業,還是市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都將自主發展、自立自強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既是因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也是隨著大國實力對比,對獨立自主重要性的認識深化,以及敢于斗爭、不怕斗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刻洞見。
二是共富發展,豐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內涵?!督ㄗh》在關于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同時,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此外,在“十四五”規劃要遵循的原則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表明,共同富裕豐富充實了“共享”發展理念;同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這一論斷也與“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之間建立了有機連接,進一步豐富充實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之所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突出共同富裕,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共同富裕本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普遍過上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奮斗目標。另一方面,這也可以從共同富裕與脫貧攻堅之間的關系來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成果舉世矚目,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這一方面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了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再一方面,也可以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總結走向共同富裕的相關經驗與實現路徑,讓脫貧攻堅這一推進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發揮更大作用。此外,也可以從當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來理解。當下,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仍然客觀存在。在黨的全會文件中第一次表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扎實推動共同富?!?,既立足現實,又指明了今后的方向和目標,遵循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體現了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有機統一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三是安全發展,全面辯證把握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建議》第二板塊12個部分的分論中,安全發展作為單獨的一個部分。這凸顯了安全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建議》征求到的十個方面意見中,特別提到“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充分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此外,《建議》的說明稿也專門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一方面,從理論上看,黨的十八大以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發展日益成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黨對國家安全體系和安全能力建設、經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的重要性認識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對國家總體安全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這種認識的深化、理論的升華,將反哺實踐,轉化為實踐成果。
另一方面,從實踐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的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風險因素明顯增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成為國際斗爭環境的新變量。這意味著需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進。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才具備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主動權的基礎。
四是系統發展,體系定型既是工作目標又是方法論?!督ㄗh》提出,“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強調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機統一。在《建議》中,“系統”并算不上高頻詞。事實上,我們一般將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稱之為“體系”。就此而言,系統發展的理念非常典型、充分地體現在《建議》各種關于“體系”的表述之中。據統計,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體系”一詞共出現了27次。在《建議》中,“體系”一共出現了108次,主要包括“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社會保障體系”“衛生健康體系”“國家行政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生態文明體系”“國家安全法治體系”,等等。這108處表述,覆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國家安全、軍隊建設、對外開放等方方面面。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要實現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不僅需要戰術上布置得法,更重要的是必須形成包括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在內的戰略體系。其實,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這意味著,謀劃和建設各種各樣的體系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更重要的是,系統觀念、體系思維,還是一種已經被實踐檢驗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實現工作目標的有力的思想方法武器。就此而言,它是辯證法,具有普遍適用性,可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與發展方法論之一。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