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3月30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要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這一重要號召必將激勵全社會更加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更好肩負起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歷史使命。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始終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同時,也要看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必須鍥而不舍、馳而不息?,F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推動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必須樹立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的理念,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的理念,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必須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必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保證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建設美麗中國應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從小培養勞動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勿以善小而不為,從一點一滴做起。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植綠護綠、關愛自然的傳統美德,弘揚塞罕壩精神,繼續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創新方式方法,加強宣傳教育,科學、節儉、務實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抓好國土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讓錦繡河山造福人民。